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钦予

首页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疯批小师叔她五行缺德 重生之将门毒后 爹爹开门,我带剧本来救全家了 虚空塔 兽世种田:反派崽崽超粘人 九叔:简化金光咒,晒太阳就变强 我成封号斗罗后,封印才被解除 搬空奇葩养母家,假千金下乡了 规则怪谈:请小心你室友的女友 随军海岛:美食养崽馋哭全家属院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钦予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全文阅读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txt下载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五十一讲】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11 页。癸三,结责迷情。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要把握两个很重要的原则:第一个就是它修学的方法,第二个就是它修学的目标。

那么,首楞严王的修学方法是什么呢(这一点蕅益大师很强调)?两句话:第一句话是称性起修,第二句话是全修在性。称性,这个“性”是指的我们众生本具的性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称”是随顺、安住的意思。也就是说,在整个生命当中,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一定要安住在心性,不能安住在外境。

为什么我们不能安住在外境?这当中有三个过失:

第一个,外境是对立的。你看,我们只要这一念心落入了外境的事相,马上产生好坏、得失、成败的对立。对立的世界是很容易刺激我们产生烦恼的,贪瞋的烦恼。因为如意的境界我们产生快乐,就产生贪;不如意的境界产生痛苦,就产生瞋嘛。所以,你的心经常住在外境,你一定经常起烦恼,因为你的心住在错误的地方。

第二个,外境是生灭的,它变来变去。你今天认为它是这样,它明天又变化了,所以弄到你自己觉得躁动不安:弟子心不安。我们为什么心不安呢?我们的心本来没有不安啊,为什么会不安呢?因为你的心老是注意某一种事情,而这件事情又不断地变,你就跟着它变,所以弄到你自己非常不安,是你自己找麻烦。因为外境本来就是变化的,它是业力所变现的,所以,经常住在外境的人会觉得自己躁动不安。

第三个,外境是有限量。你只要住在一个外境来修学善法,你的功德就不能圆满。

所以,在本经当中佛陀一再告诉我们,我们的心跟外界的人事接触的时候,记得把心带回家,你一定要安住这一念心。要站在心性的角度来面对生命,用一种历练的角度来面对生命,而不是用受用的角度来面对生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称性起修。也就是说,你一定要安住现前一念心性来修学,不能安住在外境来修学。这个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当我们把心带回到心性的时候,应该怎么修呢?全修在性。你这个时候在心性当中要修习空假中三观。前面是强调性德,这一段是强调修德。用空观来照了我们空如来藏,去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是本自清净,来破除我们的无明妄想。假观是照了不空如来藏,我们这一念心本来具足,安立种种的假相来启发我们心中的功德。空观是破恶,假观是生善,中观就是一个空有同时、空有无碍的平衡,中道了义的平衡。

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一定要安住现前一念心性来修学空假中三观,而整个修学的目的还是在开显你心性本具的功德。所以,人生只是当作你一个历练的对象。这个就是修《楞严经》的主要的中心思想。生命不是让你来受用的,生命是来给我们历练的。抱着历练的态度你才能够修首楞严王三昧。

这个方法掌握以后,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修学目标前面有说过,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经常用这两句话来检讨自己,就发觉心中的相一天一天慢慢减少了。虽然在人事的复杂因缘当中不断地活动,但你心中的我相人相减少了,这表示你这个人进步了。你心中的功德法增加了,你的慈悲心、智慧心、布施的心、禅定的心这种善法的力量增长了,这个就是一种进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果说越修行心中的相越多,那就糟糕了,你的心中又修行又是心有千千结,那你这个方向就肯定错误了。所以我们经常用离一切相而即一切法来检讨自己,是不是很正确地走在首楞严王三昧的目标上。这个目标是来检讨自己的。

这就是我们修《楞严经》的两个主要原则。

癸三、结责迷情

【图一】

我们看讲义的癸三,结责迷情。

前面佛陀讲到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所谓离一切相而即一切法的观念以后,这个地方作一个总结,来诃责凡夫跟二乘心中的迷情。

我们看经文的地方总共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这一段就是一个总标,把凡夫跟二乘的迷情标出来。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

我们前面说过,凡夫二乘最重要的迷情就是心外求法。他不管修什么样的善法,都没有安住现前一念心性。我们看下面的经文就知道了。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这个“如何”,蕅益大师说有责备的意思,就是“为什么”。在有漏的世间当中的三有,包括了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有这个“有”,是包括整个三界的有漏的因果。有漏的因果怎么产生的呢?其实就是我们众生一念向外攀缘的迷情而有的。比方说,欲有,他所追求的就是五欲的果报。他为什么去布施?为什么修学五戒?为什么修学十善呢?他心中是追求一种五欲的果报相。色有,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清净的色法。他为什么修学禅定?他就是要追求一种清净微妙的色法,所以他变成一个色有。无色有呢?他所追求的就是那一念的分别心,他要的是那个寂静的分别心。也就是有这一念的迷情的因素,就招感了果报,由果报当中又产生另一念的迷情,而构成了一种三有的循环。

“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二乘人心中也有迷情,他离开了一念心,追求心外的一个偏空的寂静的涅盘。这个也是他的迷情,他也是不喜欢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

所以佛陀作一个总结:总而言之,凡夫跟二乘的最大的毛病,就是以自己狭隘、有限量的分别心来测度如来的无上菩提。这个“以所知心”,我们前面讲过了,就是凡夫跟二乘的迷情。凡夫执着在有相的地方,二乘执着在偏空的地方,总而言之都是一念的向外攀缘。以这种向外攀缘的心,来测度如来的无上菩提。这“无上菩提”,蕅益大师解释,就是前面所说的我们一念心性具足即空即假即中圆三谛理。用世间分别的语言来想象佛陀的知见。这个佛陀的知见是约着智慧,就是空假中三观。前面的无上菩提是约着如如理,就是讲真谛、俗谛、中谛的道理。

佛陀意思是说,凡夫修习五戒十善也没有错,二乘人修四谛十二因缘也没错。错不在他的法门,而是他的心态有问题。心态决定我们的状态。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诃责的正是凡夫跟二乘的心态,没有真实地把心带回家,就造成了这样子的流转跟偏空涅盘的产生。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这个譬喻说,古代有四种非常精致美妙的乐器:琴、瑟、箜篌、琵琶。这四种乐器被工匠做出来的时候,它的确是具足美妙的音声,但是,你如果没有非常善巧的指头、没有正确的方法来弹它的话,这个美妙的音声是表现不出来的。琴瑟箜篌是指的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具足妙音,就表示它具足了圆三谛理,它本身的功德就具足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功德。为什么这功德不能显现呢?是因为我们没有真实地去产生正确的观照,一念的向外攀缘,所以变成这个功德不能显现。

我们看第三段的合法。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这段是把前面两段作个总结。这个地方,“汝”指的是富楼那尊者乃至于整个二乘的无学,这个“众生”包括整个凡夫外道。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这个“宝”指的是我们心中的光明,这个“觉”指的是觉性。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性本来具足光明,本来具足觉性,是圆满的,没有欠缺,可以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样一个圆满的心性跟诸佛是平等无差别的。

但是,佛陀在用这一念心性的时候,佛陀“如我按指,海印发光”。佛陀在使用这一念心性的时候,手指轻轻一按,表示佛陀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跟海印三昧相应。海印三昧指的是:入此三昧,一切的世间法、一切的出世间法都能够如实地显现,像大海能够显现万物一样,有种种的事事无碍的境界。佛陀在用这一念心性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海印三昧的事事无碍;而我们凡夫在使用这一念心性的时候,是起心动念“尘劳先起”,给自己创造很多的烦恼跟障碍。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是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就没有真实地了解大乘的圆三谛理而生起回光返照,只是爱念人天果报,或者爱念小乘的偏空涅盘,“得少为足”。因为我们心中向外攀缘,得到一个人天的安乐相,得到一个偏空的寂静相,就整个相状不得了啦,就把这个心性给放弃了,弄到最后自己障碍重重。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就像一个琴一样,这个琴本来是可以弹出很好很好的音声,但是我们没有正确的方法,就把声音弹得很差。

当然,这个地方就讲到,方法是很重要,观照力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想一个问题:我们每天持大悲咒,大悲咒总持观世音菩萨所有的功德。观世音菩萨持大悲咒的时候,不得了,成就种种的海印三昧、无量无边的波罗蜜。为什么我们在持大悲咒的时候,却觉得大悲咒进入到我们的心中效果好像很有限。我们这一念心也没有比观世音菩萨的心差,大悲咒也是那个大悲咒,问题出在哪里呢?按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我们没有去作一个正确的观照,没有正确地去回光返照我们这一念心,所谓的三谛理,如实空,所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没有这样的一种微密观照。

藏地法王说,就是你在持观世音菩萨本尊咒之前,你要相信你这一念心本来就具足观世音菩萨所有的功德,要从这一念心出发去持咒。“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你整个修行都是这个观念,安住在这一念心来持咒。假借这个咒语,还是在开显我们的自性功德,“托彼依正,显我自性;”“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印光大师常说,“无不从此法界流”,这个“法界”就是一念心。由我们这一念心而发动的咒语,整个咒语还是在开显我们一念的心性,“无不还归此法界”。你用这个思想来持咒,你可以把这个咒的功德开显到最大的力量。就像你弹琴一样,你方法对了,它声音自然就出来了。

这个地方佛陀已经把前面的三谛理讲得快完了。佛陀一再地强调:观照力是很重要的。蕅益大师说,整个大乘佛法不离开理观跟事修。理观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事修就像一个人的脚。如果没有理观的引导,我们事修就会变成事倍功半。这个地方等于是强调,凡夫二乘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观,虽然有一些布施、持戒乃至于禅定、智慧的善法,还是不能成就圆满的功德。

丁二、明迷悟因缘无性 分二:戊一、答满慈重征妄因;戊二、答阿难再执缘起

那么应该怎么作理观呢?这以下第二段就非常重要了。丁二,明迷悟因缘无性。

这一段经文,等于是把前面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作一个总结,就是佛陀准备要讲修行方法了,所以把前面的观念作总结。这段经文大家要很清楚,你在修学念佛、持咒、拜佛的时候怎么去作微密观照,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

我们把标题解释一下,“明迷悟因缘无性”。

这个“迷”指的是整个九法界心中的惑、业、苦;这个“悟”指的是十方诸佛的法身、般若、解脱;“无性”就是没有真实的体性。也就是说,十方诸佛之所以产生法身、般若、解脱,它本身也是一个因缘所生法;众生所产生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也是因缘所生法。从心性的本体来说,两个都是毕竟空寂的,都是离一切相的,都是后来的因缘而有的。这个思想,后面佛陀就把它会归成两种思想:第一个“达妄本空”,第二个“知真本有”,来当作我们止观的一个主要观念。

戊一、答满慈重征妄因 分二:己一、问;己二、答。

我们看,这个地方分两段:一,答满慈重征妄因;二,答阿难再执缘起。

我们看第一段的戊一,答满慈重征妄因。满慈子就是富楼那尊者。

前面的经文中,佛陀一再强调:十方诸佛因为背尘合觉,所以产生了事事无碍的功德;一切众生因为背觉合尘,所以产生了尘劳的相状。讲到因为凡夫的迷跟诸佛的悟,就产生了差别的果报。

这个时候满慈子就奇怪了,说为什么凡夫会产生迷惑,为什么诸佛就会产生觉悟呢?这个到底是怎么来的呢?难道这个是先天造成的吗?好像说,是不是有些人就注定了一辈子要做凡夫,有些人注定一辈子要做二乘?是不是有些人一辈子就一定可以成佛?那是不是有他的自性可言呢?它这个地方主要是问,凡夫为什么会产生迷惑呢?问这个迷惑的原因在哪里。

这个地方有问跟答。

己一、问

我们看问的地方。看经文。

【图二】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富楼那尊者听过前面的开示以后,得到一个结论。他说,我现在知道了,我们跟十方诸佛,这一念心性——这个觉悟清净的心体,可以说是无二无别,各各圆满,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一点我彻底地明白了。体性上当然是圆满,但作用就有差别了。但是事实上,从因缘上,我跟一切众生却遭受了无始妄想的误导,我们这一念心是心随妄转、向外攀缘,所以长久以来在三界六道轮回当中。我现在虽然透过修四谛法门而成就了小乘的阿罗汉果,但是还没有把心性的究竟功德开显出来。我们凡夫、二乘其实都没有把心性的功德显现出来。

而身为十方诸佛,却是“诸妄一切圆灭”。这个地方指的是断德。佛陀用空观的智慧来消灭一切的妄想,能够离一切相。“独妙真常”指的是佛陀的智德。佛陀又在空观当中,在本来无一物当中生起假观,又安立了种种佛法的假名、假相、假用,来成就自己种种的波罗蜜。这个讲智德圆满。

那么佛陀能够成就断智圆满:因为断德的关系而成就大涅盘,因为智德的关系而成就大菩提,这怎么会有这么多差别呢?所以“敢问如来”,就是请问如来,我们为什么就会产生妄想,佛陀为什么就不产生妄想呢?这个问题在哪里呢?我们凡夫的妄想遮蔽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来受此三界的果报。

佛陀前面一再地强调,凡夫因为一念的迷而产生生死的轮回,佛陀因为一念的悟而成就功德庄严。这个地方就问,凡夫那个迷是从哪里来,是什么因缘而产生迷惑的?先要把这个根源找出来,要不然就不能断了。

己二、答 分二:庚一、明妄本无因;庚二、明真亦无得

看佛陀回答。佛陀回答当中分两段,第一段是“明妄本无因”,二“明真亦无得”。

这两段太重要了,整个止观的会归处了。第一个说明众生的无明妄想是根本就没有原因的。我们一再强调,一个东西的生起如果是有原因的——“你从什么地方来?”哦,它有一个生起的处所,那表示它有实体。有实体的东西你就断不了了,你顶多只是让它调伏下来,让伤害程度降到最低而已。但事实上这个是没有实体的。换句话说,不管你烦恼多重,你一定可以把它消灭。为什么?因为它没有实体,它只是一个虚妄相,它只就是一念的迷情。妄本无因,因迷故有。它只是一念的迷情。

这个地方就讲到整个《楞严经》回光返照时的第一个观念:达妄本空。我们看佛陀怎么去发挥达妄本空的思想。

庚一、明妄本无因 分二:辛一、立喻;辛二、显法;辛三、结合

辛一、立喻

看经文。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我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佛陀这以下等于讲出一个譬喻了。佛陀说,“汝虽除疑”,你现在对于性相不二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但是对于微细的疑惑,对于这个“达妄本空”、“妄本无因”的迷惑还没有去除。这个道理当然是甚深,那我只好用一个世间上现前已经发生的事实来告诉你。

佛陀说,富楼那尊者,你有没有听说过,过去在室罗筏城发生过一件事情。说有一个人,这个人叫演若达多。他有一天睡醒以后,早晨起来,精神饱满,就到浴室去,用镜子来照自己的面目。那么照一照的时候,他突然间生起一念的痴狂之心,就爱着镜中的头的影像。我们去照镜子,头面对镜子,在镜子上产生一个头的影像。他对这个镜子上的头的影像特别的爱着,他认为这个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感觉到这个镜子里的影像非常清楚,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非常清楚。这个时候他反过来来责备自己真正的头。他说,你看镜中的头多好,我一看,看得清清楚楚;我这头一点用都没有,我也看不到我自己的头。所以他“瞋责己头,不见面目”,说我宁可爱镜中的头,也不要爱我真实的头。产生这样的一个颠倒痴狂之心以后,他就认为说他的头不见了,或者他的头根本就没有用:我的头怎么会长在镜子上面呢?“以为魑魅”,一念的向外攀缘以后,他就认为自己是一个“魑魅”,一个旷野中的野鬼,就整个发狂,到处奔走,就问人家说,你有没有见到我的头呢?有这么一件事情发生。

佛陀就问富楼那尊者说,这个演若达多,什么样的因缘使令他痴狂而奔走呢?富楼那说,这个人之所以奔走,只就是一念的痴狂之心,没有其他的原因。因为他早上睡起来好好的嘛,精神饱满,他就是去照镜子的时候,突然看到镜子里面产生一个影像,他就喜欢那个影像,然后就不喜欢自己的头。这个哪有什么原因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

我们把这个譬喻作一个疏通。

蕅益大师说,这个演若达多指的是一切众生,这个头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他去照镜子,用镜子来照这个脸,就是一念的无明妄动,心外攀缘。见到镜子上面的影像,就指的我们迷真起妄,产生了三细的烦恼,阿赖耶识就产生了。产生了镜中的影像以后,又喜欢它,又爱镜中头。前面是迷真起妄,这以下又执妄为真,产生第六意识的爱取,去造业,最后到处狂走。到处狂走,就指的是众生的六道轮回。

所以,追根究底,众生为什么会把心性弄到这个分上?就是最初的一念迷情,就是一念的心外攀缘。这是讲到根源,就是一念的向外攀缘的迷惑心,其他没有任何原因了。

辛二、显法

【图三】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这里作一个总标。

佛陀说,我们众生本具的妙觉……这个“妙觉”,蕅益大师解释是寂而常照,强调的是如如智,众生本具的如如智。“明圆”是指的照而常寂,是众生本具的如如理。这个如如理跟如如智,本来是圆满,本来是具足,而不假修德,是本来具足的。这个妄想既然称为虚妄的妄想,它怎么有原因呢?假设妄想有它生起的原因,就表示它有实体。有实体的东西,又怎么能够称为妄呢?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在九法界轮转,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都是被妄想所误导。如果妄想有实体,那就糟糕了,凡夫永远是凡夫,阿罗汉一辈子就做阿罗汉,菩萨你就永远做菩萨。你没有改变的机会,因为妄想是有实体的,你不能够解脱它的,你改变不了它的。这个地方是说达妄本空,是说妄想是没有实体的,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这一念迷情,只要你生起微密的观照,把它“啪”照破以后,你就醒过来了。

这以下佛陀就开示说,为什么妄想是没有实体。看第二段跟第三段。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佛陀讲到妄想的作用,它的作用也是很可怕的。先讲它的作用的可怕。说凡夫因为有这个妄想,然后产生一种辗转的作用,而产生了三细六粗,才有所谓的三界六道轮回的果报。

为什么会有三界呢?为什么会有地狱呢?其实就是我们过去的妄想创造出来的。这个创造出来以后会产生什么问题呢?会产生一种辗转的力量。辗转的力量就是所谓的“从迷积迷”。因为我们过去打的某一种妄想,今生就出现了这样的果报,而我们对这个果报又产生同样的妄想,又会产生来生的果报,这个就是“从迷积迷”。本来是因为过去的迷而产生现在的果报,那么现在的果报又产生现在的迷,又产生未来的果报,这样子就造成一种轮回的相续的力量,经历了很多很多的尘点劫。现在听到佛陀发明这个所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的道理,我们还是不敢去回光返照,还是不敢去直下承当。好像说还是离不开妄想,这是一种习惯,辗转的一种力量。

这个地方是讲到,妄想的作用的确在我们心中是很强大的,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以下讲出妄想的根源。它的力量虽然大,但是到底这个妄想的根源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你从什么地方而来呢?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这个无量无边的妄想,其实就是一念的向外攀缘的迷情而已。“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假设我们能够真实地根据《楞严经》的指示回光返照,所谓的正念真如,真实地观察达妄本空,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整个妄想就没有一个依止的处所。所以,其实妄想“尚无有生,云何有灭”呢?我们这个妄想,其实它最初连生起的因都没有,又如何去消灭它呢?

所以说,真正证得无上菩提的十方诸佛,当他成佛以后,他开始去回忆他过去做凡夫的时候,就好像什么景象呢?就好像“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就像一个醒过来的人去回忆他过去所做的梦。对这个梦,心中虽然精明,即使诸佛有很多很多的殊胜的善巧的智慧,但是“欲何因缘,取梦中物”?他又怎么能够很清楚地把自己梦中的人事来指示使令他人去了解呢?因为梦中的事本来就是没有的,只就是一念的梦心。因为你睡觉了,产生一念的梦心,所以产生很多的人事;你醒过来的时候,那个梦心消灭了,就觅之了不可得了。我们睡醒以后,刚刚做了很多梦,但是你可以把梦境告诉别人吗?没办法。

也就是说,其实修行,就是我们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地方在我们忏悔业障的时候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你看每一个人,我们是带着烦恼跟业障来修学,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就像上帝说的,每一个人都有罪。这一句话是对的,我们是有罪,所以才来轮回的,这是事实。但是同样有罪,有些人进步很快,有些人进步很慢。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就是方法有问题了。你看有些人,他虽然烦恼很重,他修了几年以后他整个转过来,你跟他接触,欸,没有烦恼的味道了。有些人烦恼很重,十年后你看他,烦恼还是很重,没什么改变。他每天都做功课,但是你看他烦恼还是很重。为什么呢?其实这个关键,蕅益大师说,真实的忏悔在于这个“觅之了不可得”,是真实的忏悔。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弟子叫鸯掘摩罗。这鸯掘摩罗本来是住在室罗筏城的一个外道。他受他师父的错误的引导,他师父说你要去杀一千个人,然后把他们的指头串成一个花蔓挂在胸前,我才告诉你一个修习涅盘的法门。结果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人,杀到整个瞋心达到极限,杀到整个城市大家都不敢出来了,跑的跑、躲的躲,看不到人。还差一个人,他就想到要去杀他自己家里的母亲。慈悲的佛陀就知道了,就过来引导他。他去追佛陀的时候,佛陀就跟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他走得慢,佛陀就走得慢;他走得快,佛陀就走得快。所以他就很紧张,说,沙门,你停下来,停下来。佛陀说,我早就停下来了,你还没有停下来。这个时候佛陀跟他开示佛法以后,他就产生回光返照。一念的回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这个时候他整个烦恼就息灭了,向佛陀忏悔,后来出家以后,今生证得四果阿罗汉。

这个人今生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还证得阿罗汉果!如果这个烦恼有真实的体性的话,他怎么做得到?乃至于我们净土宗带业往生,我们无量劫来造了这么多的杀盗淫妄的罪业,我们为什么能够往生到净土去?这个诸位要想想看,因为烦恼跟罪业都不真实。梦境里面,你在做梦的时候跟真的一样,醒过来,觅之了不可得!

当然,这个关键点就是你要能够回光返照。我们前面说过,你要没有回光返照,那这个烦恼变成怎么样?我们看经文就知道了,前面那一段,“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烦恼在我们的心中,到底它的势力是很强大,还是很羸弱,就看你自己会不会观照。你要随顺它,那就不得了。你要是顺着它的因缘去向外攀缘,那它是大的不得了。但是烦恼最怕一件事情,你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身为一个没有根源的妄想,它最怕你回光返照。你问它一句话就好——你从什么地方来?觅之了不可得!这个就是安心的处所,这就是一个灭罪的处所。

辛三、结合

我们作一个总结。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也就是说,既然梦中的事情都不能指示,何况是无因缘而生起的妄想呢?它是本来就不存在的。这种情况就好像室罗筏城的演若达多,他哪有什么真实的因缘而生起痴狂之心而到处奔走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使令他奔走的嘛。如果他能够一念回光返照,问它,你为什么痴狂?这个痴狂心从什么地方而来?只要一念的回光返照而息灭痴狂,那么他的头本来就不必从外面而得,因为他从来没有失掉。纵然在没有歇息痴狂之心的时候,其实他的头部也没有遗失掉。富楼那!无明妄想的体性本来如是,哪有什么真实的原因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还有我们一念的随顺,所以它才生起的。

我们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第一个观念——达妄本空,这是很重要的!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瑜伽老师花样多 明星潜规则之皇 男欢女爱 大奉打更人 赵氏嫡女 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都市皇宫 福艳之都市后宫 十日终焉 都市偷心龙爪手 谁让他修仙的! 猎艳江湖 斗破:从签到异火开始 不要在垃圾桶里捡男朋友[快穿] 疯批小师叔她五行缺德 逍遥人生 风流少爷 猎艳谱群芳 官道之色戒 苟在女魔头身边偷偷修炼 
经典收藏谍战:我其实能识别间谍 重生之将门毒后 四合院,想躺平的我却化身工具人 开局59年,人在南锣鼓巷 我无限回档,洞悉所有底牌 四合院:系统傍身,荒年不慌 谍战:暗影 我在万界搞批发 疯批小师叔她五行缺德 掌权保卫处 四合院:我有灵泉空间和小酒馆 我以道种铸长生 四合院开局激活任务系统 四合院:重工兴国 四合院之我总能置身事外 【五零年代】带着空间跑路下乡 救赎黛玉我必娶,宝钗洗白不放过 大召唤师只召唤人妻 绝世唐门之裂爪撕天 谍战之我姓戴,戴老板的戴 
最近更新下南盗墓笔记 穿书之:顾少宠妻无度 火影:神威与女高中生的适应症 蹭饭小郎君 凯旋入梦来 插足上位,男主们又被抢走了 白月光回归,渣爹带崽一起火葬场 退休守护者在蓝锁当打工人 恋爱脑女婿香吗?老卿家有俩 让你下乡,你闪婚嫁军少? 四合院:我一个采购,啥都能买 四合院:抗战谍战在京城开小酒馆 逼替嫁?京圈太子宠爆!全家悔哭 啊嘞?小师妹她薅秃女主与天道了 成年男团混进来一个小学生?! 黑神话入侵:传承黑猴吊打一切天骄 贬妻为妾,改嫁后皇上悔断肠 这一世的你格外难追 无影的真相 重生83,捡漏逆袭后,女知青悔哭了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钦予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txt下载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