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宋

然籇

首页 >> 倾宋 >> 倾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封地1秒涨1兵,女帝跪求别造反 汉乡 寒门枭龙 雅骚 我的军阀生涯 抗日之铁血使命 高武大明:从小太监到九千岁 皇后请自重,我真不想代替陛下呀!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从山贼开始 
倾宋 然籇 - 倾宋全文阅读 - 倾宋txt下载 - 倾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533章 又近一年四月时(下)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ps:辞旧迎新之际,衷心祝愿诸位书友新年快乐!在寒山寺的钟声中迎接新的一年,很开心!特此加更一章

几年之间,因为叶应武的出现,天下大势逆转,一个崭新的大明在血火中崛起,最终代替了蒙古,成为入主中原的新霸主。

又是一个四月即将到来,而象征一个王朝文化和未来的殿试,也将拉开帷幕。在这之前大明曾经多次开恩科,恩科者,是为了弥补国家一时间在官员上的缺乏而不得不召开的纳取贤才之考试,当然恩科一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名目作为朝廷的遮羞布,并且冠以“恩”之字,表示开恩科不是朝廷迫不得已,而是对于读书人的恩赐。

相比于正式的科举考试,恩科显然有很多缺陷所在。一来是命题缺乏严谨性,过于仓促,可能会导致偏、难、怪的题目出现,从而使得没有多少实际官场历练的读书人对此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二来是恩科为解决朝廷人才短缺所开设,自然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就没有那么多,所以恩科取士报名者多数还是往年不中的人,希望趁此机会能够实现自己中举的梦想,至于那些第一次上考场的读书人,一般不会参加恩科。

毕竟人这一辈子还很长,没有必要因为一年两年等不起就给自己带上“恩科”这怎么听也就比“恩荫”好一点儿的灰色光环,导致以后的仕途很有可能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且因为叶应武时常在外巡视或者出征,所以恩科是只有乡试和会试的,取出进士之后,并不再进行殿试,也就是说恩科是没有所谓的三甲和状元、榜眼、探花之排名的。所以对于很多胸怀抱负、意图证明自己的读书人来说,这显然不是好的选择,尤其是当朝左相文天祥乃是前朝状元出身,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这里,自然刺激更多人选择正常科举考试。

所以当大明第一次真正的科举考试拉开帷幕的时候,直接吸引了天下的目光,寒窗苦读的读书人还有那些游历天下、见识不凡的能人才子,都纷纷参与其中,使得大明虽然在之前举行了几次恩科,但是报名参加乡试的人数一点儿都不比前宋末年的几次科举考试少。

经过去年秋季的乡试和今年二月的会试,最终中进士的一共有二百三十六人,相比于另一个时空中明清时候的动辄三百多人,这人数显然还是偏少,不过考虑到之前几次恩科的原因以及大明本来在版图上还是距离明清有所差距,所以也在情理之中。

更何况现在大明对于官吏的培养已经进入常态,之前的恩科取士经过在翰林院和学士院的集中学习以及六部和御史台的实习,已经开始陆陆续续下放地方,所以现在大明新取之进士,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未来北伐时候必然的官员需求,倒也不很是迫切。

毕竟到时候肯定还是要抽调骨干官吏北上的,这些新中的进士,主要还是留在已经搭好架子的中原和江南历练。

不过虽然这么说,这归根结底也是大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朝廷无论如何都必须高度重视,一旦这一次科举考试能够选拔出来什么优秀的人才,不但可以影响大明朝廷在民间的威望,而且也为在战乱中近乎废止,现在终于可以重新进入常态化的科举考试开一个好头。

之前的科举考试,由皇帝命题、礼部负责科考的考场安排,并且在京城府衙的帮助下维持科举考试时候的纪律。但是到了大明开国,根据大明朝堂上的三权分立政策,科举考试已经划归翰林院和学士院所管,学士院者,为国家简拔有才之士也,翰林院者,为国家培育有才之官也。

所以现在由学士院主持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进士以上人等,进入翰林院进行系统的学习,然后根据翰林院提交的考核成绩,进一步发往各处,包括政事堂、六部、御史台以及下面各个州府。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从最大限度上避免官场徇私舞弊,以不正之手段量取人才。经过科举考试、学士院和翰林院三层层层遴选下来的人,方才为大明所需之官员。

毕竟有能力打通这三个环节的人,普天之下也没有几个,尤其是坐镇翰林院和学士院的都是一些当世大儒,心高气傲不说,在品德上自然也都颇为坚定,至少不会因为一点儿收买就背叛自己所学和所信仰。

说到底宋末的儒生还是有自己的骨气在的,孔孟圣人学说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变味,而事实证明,在宋元交替的时候,大多数的儒生都是选择拒绝出仕、闭门读书,更有甚者直接以死明志。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坚壁清野”和不配合工作,所以元朝至始至终都只能依靠马刀而不是教诲来稳定人心,从而一旦朝廷有波动,整个民间也就彻底沸腾,使得这偌大的帝国只维持了九十年就分崩离析。

到了元灭三百年后,那些喊着“水太凉”的儒生向再一次征服这片土地的异族叩头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想起四百年前倔强维持着汉家学问的这些士人和大儒?

学士院大学士邓光荐和翰林院大学士刘辰翁联袂而来。两人都是实打实的主战派,刘辰翁更是因为追随辛弃疾的脚步,成为辛派词人在辛弃疾死后的顶梁柱,而一直被主和派看作眼中钉、肉中刺,只能一直屈居白鹭洲书院做一名赋闲的教书先生。

不过好在叶应武的到来改变了他们原本的人生轨迹,刘辰翁不会再因为自己没有办法到临安做最后一战而悲痛欲绝;邓光荐也不用因为郁郁不得志而归隐山林,最后慨然挺身同文天祥一起赴死。

现在两个人主掌翰林院和学士院,说是执天下士林之牛耳也不为过。这样的重任和殊荣以及蒸蒸日上的大明国运,自然是两人之前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现在叶应武亲手将他们两个送上了这样的位置,他们自然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做。

唯有倾尽全力报君恩。

“臣参见陛下!”邓光荐和刘辰翁走入御书房,毕恭毕敬的拱手行礼。

叶应武点了点头:“两位卿家平身。”

邓光荐直起身,向前一步,朗声说道:“启禀陛下,现在已经是三月中旬,距离大明的第一次殿试还有一个月,臣同刘学士此次前来,是为了恳请陛下阅览学士院所做之殿试详目。”

候在一旁的婢女急忙上前将奏章接过来,递给叶应武。

所谓的详目,实际上就是殿试的各个细节,比如考场纪律、入场仪式等等。毕竟殿试是皇帝陛下亲自监考的考试,所以很多礼仪都要注意。不得不说邓光荐和刘辰翁显然是下了功夫,每一条都开列的甚是详细,甚至包括叶应武那一天的具体着装以及应该什么时候进入考场、什么时候离开,显然两人也多有请教礼部尚书陈宗礼。

毕竟陈宗礼作为元老,不但经历过而且还主持过多次科举考试,只不过几年动荡下来,老人已经愈发苍老,现在已经不怎么管事,实际上礼部的主要事宜已经是礼部的两位侍郎来负责。去年叶应武钦点会试主考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陈宗礼,只不过陈宗礼极力推脱,所以叶应武最后还是直接让学士院大学士邓光荐担任。

陈宗礼的意思叶应武自然也明白,身为前朝老臣,他实际上已经差不多走到了人生的顶峰,所以对于这些虚无的名声并没有太大的需求,之所以留下来还在朝中担任职务,主要也是为了看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崭新王朝重新屹立于东方。所以主持科举考试这样的重任,陈宗礼自然不想再承担,毕竟在他告老还乡之后,朝廷中早晚都得有人站出来继续承担这个责任,所以还不如在自己没有告老之前为大明培育出这样的人才。

所以实际上大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是陈宗礼在幕后指挥,而邓光荐和刘辰翁在前面学习的一次过程,归根结底也是为了让大明的科举考试能够尽快的步入正轨。毕竟在短期甚至百年之内,大明所能够依靠的选拔人才方式,最靠谱的还是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作为一种经过唐宋两代论证和不断改善,已经发展到极致并且在民间的广泛认可的考试制度,现在根本没有合适的替代者。更何况唐宋的科举考试和明清时候的八股取士还有很大的区别,考察的并不是士子对圣贤书的了解程度以及做八股文的能力,而是依旧偏重于考察对于整个国家战略和经贸、军事等重要方向的认知能力。

比如当年的文天祥,就因为准确的分析出了南宋面临的四方威胁,并且提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释,而得到宋理宗的赏识,直接被钦点为状元,甚至最后还获得了理宗赐表字的殊荣。

叶应武又看了两眼,沉声说道:“那就按照翰林院和学士院的安排来。”

邓光荐点了点头,接着说道:“陛下,当务之急是为此次考试拟定题目,这也是臣等二人着急见驾的缘故。”

叶应武微微一怔,顿时陷入沉思。他虽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不过还是明白科举考试的具体流程以及每一次考试的不同作用和目的。殿试实际上作为科举考试各次考试中时间最短的考试,实际上主要目的是为了考验考生面对突发事件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对于经义的理解能力。

相比于唐时的科考,大明的第一场科举考试已经取消了很多考试项目,比如和经义、帖经有所重复的墨义。整个试卷分为三部分,占据百分之十分数的是帖经,主要考察考生对于古今名着的背诵能力。占据百分之三十的是经义,主要考察考生对于一句摘录自四书五经等名着经典的话的理解能力,而占据了最大头百分之六十的,自然就是叶应武最重视的策问。

科举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选拔出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至少是有个人成熟思想的人才。所以策问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就彰显出来,在前宋时候主要考察的实际上也是策问,只是谁曾想到在短短百年之后,策问机已经完全退出了考试范围,只剩下经义,也就是只剩下所谓的八股文。

对此叶应武虽然不理解,但是绝对是绝对反对,自己所要的绝对不是摇头晃脑、熟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真正有抱负的人才。这也是科举考试设立的初衷,为所有有志于报效国家、一展抱负的人才提供一个平等的考试和录取机会。

邓光荐和刘辰翁齐齐抬头看着叶应武。殿试是科举考试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皇帝陛下亲临的一环,所以不容有丝毫的差错。并且按照惯例,状元、榜眼和探花的文章也会张贴出来供人学习阅览,这也就意味着不只是名次的排定需要慎之又慎,题目的拟定自然也要能够令人心服口服。

否则引起朝野的争议,不但损害翰林院和学士院的威望,也容易打击民间士子的入仕之信心。所以历朝历代这题目一般都是臣子拟定数条之后交给皇帝选择最合适的一条,更或者直接由皇帝陛下亲自拟定。

大明第一次科举,事关重大,邓光荐和刘辰翁自然不敢丝毫怠慢,所以这皮球自然而然就踢到了叶应武脚下。

叶应武轻轻呼了一口气,沉声说道:“经义之题目,这一次就取‘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邓光荐和刘辰翁都有些诧异,不过一想到大明现在正在实行的各项政策,陛下选定这个作为题目倒也在情理之中。此话出自《周易》,意思是炎帝在位时让天下的百姓和货物都聚集在一起,双方互相交换之后离开,从而使得双方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货物。

这句话背后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大道理,不过却是在描述一个现在来看很普通的现象——交易。叶应武选择这个作为经义的题目,显然是想要强调商贸在大明现在国内占据的主要地位,并且愿意就这个现象来听取考生们的不同意见,听取这些未来的大明栋梁们对于商贸发展的看法。

无论是批判也好、鼓励也罢,叶应武显然更想知道的是,商贸在大明的日常中到底已经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是一道经义题目,但实际上已经开始结合大明的现有国情。

这也更能看出来叶应武对于策论与实用之才的看重。

看着邓光荐小心翼翼的将题目写下来,叶应武接着说道:“策论之题目,就以此为题。”

邓光荐和刘辰翁缓缓抬起头来。

叶应武沉声说道:“北宋与金人盟而复燕云,奈何终成虚梦;南宋与蒙古人盟而入河洛,亦是烟消云散。论国土之收复,当何为最重?”

邓光荐和刘辰翁的脸色一变。陛下这个题目,分明就是在将刚刚灭亡没有多久的前宋拽出来狠狠抽脸。这对于朝野之中还对前宋怀抱怜悯之心的人不啻于重创。

毕竟大明和其余朝代不同,实际上是在蒙古人灭亡了前宋之后从蒙古人手中抢回来的江山社稷,所以实际上并不用和汉唐那样或有或无的抹黑前朝,从而宣告自己的正统性。如果这个考试题出来,难免会引起争议,而作为主考官的刘辰翁和邓光荐都是宋人入明,弄出来这样的题目,严重一些恐怕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叶应武霍然站起来,手撑桌子,沉声说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刘辰翁和邓光荐顿时打了一个寒战。

两个人都是读书人,自然一下子听明白叶应武引用的这句《诗经》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于这句话,解释最清楚的当然是前唐杜牧的《阿房宫赋》。(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瑜伽老师花样多 赵氏嫡女 福艳之都市后宫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豪门风流秘史 都市极乐后后宫 渔港春夜 都市花语 田野花香 灯花笑 花都太子 猎艳谱群芳 四合院:众里寻她千百度 少龙风流 重生世家子 烟雨楼 流氓帝师 权力巅峰:从借调市纪委开始 
经典收藏名门艳旅 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 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谍海孤雁 民国投机者 我们还没毕业,辍学的你成战神了 大秦:穿越大秦,始皇封我为国师 航空大业 抗日之铁血狂兵 大明第一贡生 东晋北府一丘八 永乐大帝:朱标 我的餐馆通古代 我的游戏通大明 亮剑:开局单挑山本特工队 调教太平洋 大唐,我刚穿越,竟给我发媳妇 国士无双 抗日之无敌战兵 重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最近更新大明:失算了拜把兄弟是崇祯 三国刘修传 逍遥小县令,开局皇帝微服私访 随风遗留 隋唐风云录:从小兵到帝国谋士 响马领主:我能抽取骑砍兵种树! 太子被黜,我当北凉王领兵千万! 匈奴入侵?我开局三万克里格! 大唐女皇:凤临天下 咸鱼皇子:皇帝?狗都不当! 水浒之淮西为王 屈尊归来 天运不仁 大唐修仙:公主居然是我的小师妹 光绪之路:系统掌权 红楼:问君能有几多愁! 大乾六皇子 三国:刘备辅翼,助他再造大汉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我妻上将军 
倾宋 然籇 - 倾宋txt下载 - 倾宋最新章节 - 倾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